查看原文
其他

人民日报:成都在公园的山水中谱写新篇

绿妹er 成都天府绿道 2022-09-02


“十四五”开局之年

3月15日

成都登上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头条!


重塑产业空间

着力联通内外

更加宜业宜居

成都发展迈向高质量


而锦城公园

在成都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

尤为重要


图据成都发布


优化调整园区

推动产城融合


过去三年里,成都的产业空间重塑通过“一增一减”产生的集聚效应明显:减园区数量,增企业关联;减“一刀切”政策,增差异化发展空间;减各种不变,增产城融合。


整合招商资源

融入全球链条


成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题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,这座城市正全力实现新作为。


成都国际铁路港,图据成都发布


此外,生态美则城市美,生态兴则经济兴、城市兴、文明兴。成都的城市品质通过生态价值挖掘提升——


挖掘生态价值

提升城市品质


作为成都城市建设的一部分,锦城公园建设项目不仅大幅提升了城市“颜值”,建成后每年还可为全市人均多供应约10斤粮油果蔬。


图摄于:青龙湖


项目计划投资415亿元,3年实际投资下来,测算同口径成本可控制在289亿元。投入成本大幅下降,是怎样做到的?


从建设到运营,采取了一系列市场化措施。最关键的是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了。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局长杨小广说。


图摄于:桂溪生态公园


跨12个行政区域,涉及133平方公里生态用地,规划建设绿道500公里,锦城公园将被建设成为开放式、多功能的城市公园体系,现已打造出锦城湖、桂溪生态公园、中和湿地、江家艺苑、青龙湖等一批热门公园。成都市提出,要把这一工程与“打造生活城市宜居品质、进而转化为城市发展持久竞争优势”结合起来。比如,一方面在绿道两旁开发住宅工程,一方面建设具有产业功能和服务功能配套的社区,另一方面再将地产开发后的溢价部分反哺公园建设。



图摄于:锦城湖


对于公园建设,同样要挖掘原有城市建设、植被风貌的生态价值,不搞大拆大建的“景观化”,彰显原汁原味的“乡土情”。规划公园内的农田,可以小田变大田,还可以将边角零碎地块打造为农业微景观。“耕地整理前共有地块3万多个,平均面积仅2亩,较为零散;整理后地块变为3000多个,大于30亩的地块面积占总面积的62%,耕地布局更加集中。”承接这一项目的成都兴城天府绿道集团董事长康瑛说,“我们现已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改造,整个公园在农业方面的综合效益将大大提升。”



图摄于:青龙湖


目前,锦城公园建设过半,郊区部分的园区收益逐年上升,而在城市园区,成熟的市区地段按“最高价竞标”招租,相对有升值潜力的地段实行“浮动租金”,根据经营利润按比例收取。“已向市民免费开放的13个公园,整体上已实现收支平衡。”康瑛说。


一条条公园绿道,穿插环绕于全市各产业功能区,串联起一个个运动中心、茶吧、农业观光园,构成宜居品质生活的底色。


图摄于:锦城湖/桂溪生态公园


“早晨到生态公园跑步,上午在花园般的实验楼上班,中午约朋友去绿道旁的茶吧喝茶,晚上到附近的永安湖畔散步。”在天府国际生物城,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(成都)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刚这样度过一天。徐刚并不知道,绿道穿过的双流区永安镇凤凰里社区,5年前还是传统农村,现在不少社区居民就在绿道周边的综合体内就业。


“以前出门看到的是葡萄架,现在很容易看到科学家。”社区党委书记邓小英如此形容身边的变化。


“降与升”的内涵,是成都对城市生态价值的深入思考,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

西有龙门山,东有龙泉山,成都的城市空间结构,曾被定义为“两山夹一城”。2020年4月,四川省批复设立成都东部新区。随着新区跨越龙泉山,成都将在“一山连两翼”中挥洒“降与升”的新手笔。


降,降低人口密度,目前已引导5000人下山进城(镇),腾挪植绿空间2.68万亩。升,提升城市环境承载力,将规划建设1273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,完整保留植被和风貌,并让成都市人均森林面积增加10平方米。


图摄于:锦城湖


成都,将在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里,让城市在园林中、在山水中迎接未来,谱写新篇。


图文综合自人民日报、成都发布,文章有删改。


- END -

文章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

部分图片源于网络,如侵删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